|
水结成冰的原理是什么
水结成冰的原理是物理现象凝固。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,形成晶体的固体。
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,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,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。目前已知的液体几乎都可以在低温时凝固成为固体,氦是唯一的例外,常压下在绝对零度时仍为液体,需加压才能凝固为固体。
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,形成晶体的固体。结晶的过程是一阶的热力学相变化,在液态固态共存的期间,系统的平衡温度不变,等于凝固点。结晶主要包括二个现象,成核和晶体生长。
扩展资料:
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、无臭、无味、透明的液体,纯净的水不易导电,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(冰点)是0℃,沸点是100℃。
在4℃时,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,此时密度最大.将水冷却到0℃,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,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.09倍。如果加热到100℃,使水变成水蒸气,体积增加1600多倍。
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。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,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。
参考资料来源:
点水成冰是一个常见现象,其原理是什么?
“点水成冰”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,这个现象的发生需要环境的相对温度很低,而且在水的要求上也是有限制的。像我们经常饮用的纯净水其实很难做到点水成冰的,因为水在结冰的时候是需要一些杂质的,也就是所谓的结晶核,有了这个前提,在再结合温度的调整,做到点水成冰的现象是很容易的。那么这个原理是什么呢?怎样用科学来解释这个现象?
水有三态,固液气,也被称为三相。
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,水在零度时从从液态向固态转变,在100摄氏度时,从液态向气态转变。在相变温度时,如果缓慢的加热或降温,水的温度可以保持恒定,直到全部转换成固态或气态。但相变温度不是绝对的,水的固态化或汽化,常常需要一点点杂质,否则就会形成过冷水或过热水,即超过标准相变温度的水,但这时候水的状态是很不稳定的,因此被外界环境稍加碰触,就会变魔术般发生迅速转变。
但从液态变成气态和固态时,在相变温度时,它需要点杂质,才能发生相变。否则就需要进一步降温或者升温,才会发生相变。
水结冰需要结晶核,即需要一点杂质。
因此,纯净水可以冷却到零度以下,还保持液态,这种状态的水被称为过冷水,但这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,只要受到外力触碰,就能立 |
上一篇:瘊子如果不治会怎么样 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,瘊子如果不治会怎么样
下一篇:暖足贴怎么用,暖足贴用法,足贴怎么使用的
|